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奋斗目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的科学提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支持。
“三个倡导”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体现了这条道路的理想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理性升华。第一个倡导是在国家层面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界定。这八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八个字凝结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苦苦追求和艰苦奋斗,概括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流血牺牲要达到的社会目标,其自然成为我们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这内在体现了“三个倡导”与“中国梦”内涵的高度统一性。
“中国梦”在此时的明确提出,已有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历史告诉国人,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路。西方国家的斜路不能走,僵化教条的老路走不通。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创新,已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必然道路、现实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个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从经济上的国力强盛、政治上的高度民主、文化上的高度文明及社会上的高度和谐的四维视角,来浓缩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实现的道路,又用来提炼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达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这八个字的界定既达到与“中国梦”核心内涵的一致性,又起到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共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共识、兴国之魂和强大精神支持。
“三个倡导”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梦”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梦”体现了这一属性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有着鲜明的社会制度属性规定,即“中国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离开这一点,则是“其他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首先是姓“社”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一个现实的制度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这种本质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十八大报告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八个字概括了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形态本质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社会形态的价值导向、价值诉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核心价值观层面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由此体现了与“中国梦”的社会制度形态目标的一致性、统一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准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既不同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也不同于以往僵化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这八个字既肯定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制度形态上的融合,同时也强调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有自由、平等及公正、法治的价值共识和价值实现。尽管资产阶级也把自由平等作为其核心价值观,但不是根源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是其资产阶级利益。我们党是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上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练为核心价值追求,这样既体现了党对人类文明优秀精神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又反映了党对人类价值理念的超越和创新,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包容性、认同性和社会性。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基础;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和构成要素;认同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选择和群众依据;社会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属性和现实呼唤。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提炼和形成,正是基于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依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证明了这种提炼和概括的真理性和广泛性,这八个字又以价值观的认同性和引导性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三个倡导”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公民的德性和品格,“中国梦”体现了实践主体的精神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同时,又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则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路径支持。“三个倡导”在公民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公民必须具备核心道德价值,只有具备良好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性的公民,才能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
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古人曰,人以德立、国以德兴。重德、尚德、倡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爱国,自古到今,从外到中都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爱国自然是流淌在中国人全身的血液里,在当今时代和社会制度下必须延续和弘扬。敬业,这是对国人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也是对国人千年美德的时代弘扬。
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过程看,诚信与友善,既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特别是个人德性和品格中的精粹和传颂久远的规范,更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主体价值观念的呼唤,也是对当下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现实的照应和应对。因此说,这八个字成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追求和公民个人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它又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和国外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更集成了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精华,自然具有全面性、崇高性、广泛性和实践性。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广大人民主体的实干,“中国梦”变为现实需要靠实干而成。这要求每一个公民遵循这八个字要求,在实干中把中国梦变为现实。
总之,三个层面及“24个字”的价值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照应,缺一不可的,它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和理想追求,做到了国家理想、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规范水乳交融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涵盖了党的理想和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又规范了公民的价值追求和认知共识,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有对西方文明的科学借鉴。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已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向新阶段,达到新高度,为“中国梦”的梦想成真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